嗨大家好!又來分享資訊種子的培訓課程了!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由資種大學長,4th 的 楊荏傑 學長所帶來的 成為跨領域人才
學長的經歷相當豐富,也讓人對本堂課程的內容有了更大的期待!
現職:醫學品牌顧問,協助多位醫師、診所、大型醫院打造個人與集團品牌。
學歷: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
經歷:曾任台北 101 品牌行銷經理以及協助 Airbnb 台灣推行政策,走過大小公司以及在地國際企業,做過政策、品牌行銷,關注地方創生、弱勢權益與教育等議題。
人文科系的出路?
雖說這堂課叫成為跨領域人才,但其實學長主要是分享他對於人文科系出路的一些看法和建議,尤其在台灣這個崇尚理工、工程師文化的地方,很多的文組生經常會妄自菲薄、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自信。因此,學長便以他本人的經歷,來和我們分享人文科系其實也能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口說無憑,數據證明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哲學學士背景出生的人在職涯中段開始的平均薪資,在 50 個專業中的排名竟為第 16 ,在職涯中段時的平均薪資會快速的提升,甚至超越經濟、國際關係、行銷等等其他技術背景者,哲學學士背景雖起薪不算突出,但最高薪卻相對高出許多。
當然,我認為不同國家仍會有所差異,不得不承認,在台灣,工程背景的職業還是可以有較好的待遇,但學長想告訴我們的是,文組的天花板依舊很高,不要被所謂的刻板印象給束縛了,只要用對方法,文組人一樣可以擁有很好的薪資待遇。
評估工作的三大指標:起薪、最高薪以及成長幅度
我非常喜歡這個概念,許多人都將工作的起薪視為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在你剛出社會的時候,應該要將目標放遠,去看這個產業、這個職位的天花板在哪裡,要將「時間」這個維度也考慮進去,畢竟你的職涯不可能只有短短的三到五年,大多數人都至少會在職場上打滾 20 ~30 年左右,所以,你的最高薪和成長幅度,也是你要考量的要點之一!
所有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
時代跟工作已經逐漸的在改變,現在注重的是資訊、數位和數據能力、深層人際溝通(人、機、場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人工智能的出現會取代掉重複性高的、與人無關的工作。
而這些技能學校不一定有直接對應的科目去教授,但是誰說只有在課堂上才能學習?比如說在讀大學時,我們可以練習人際交往和尋找資源,若繼續求學,升上了研究所,則是能培養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一部分其實就和現在新聞、學者和許多著作都有提到的「AI 將會取代大多數重複性高的工作」,所以生活在這個時代下的我們,應該要與時俱進,去精進那些價值更高、更具不可取代性的技能,尤其是資訊和數據分析這塊地能力,將會是未來的趨勢。而我們也不一定要將自己的學習場域侷限在學校裡,透過參與外部的專案、培訓和實習等,也能讓我們迅速提升各方面的實力~
跨領域人才的基本準備
若想從現在開始婆養自己成為一個跨領域人才,學長建議大家可以先去學習以下幾項基本款的技能(好像也沒有容易…
1. 分析力、數據力
- 會計、經濟、統計;R 語言、SPSS
- GA、GAds、Meta Ads
2. 執行力、管理力
- PMP / 專案管理
- 數據化營運
3. 圖像力、文字力
- 文案與標題
- 做圖工具
- 排版與 UI
雖說我自認我已經蠻『跨領域』的,但其實看到這些項目,我發現我仍然有許多地方可以增進自己,這讓我對未來更加充滿嚮往,若我能在接下來的這一到兩年內,把這些東西放進我的技能包裡的話,想必在職場上,我也能更游刃有餘的發揮我的能力,真是讓人熱血沸騰呢!
最後是學長提出了:「為什麼要跨領域」
沒有技術,薪水地板就差不多。
沒有格局,薪水天花板就差不多。
沒有策略,薪水成長幅度就差不多。
你的手上有越多牌,你就擁有更多的選擇,我其實從以前就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全方位的人才。全能代表的是你能夠和不同領域的人溝通,同時,利用你知識的廣度、統整和分析的能力,去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也會使你的存在更加難以取代;同時,也需時刻謹記,要將『時間』這個維度放進生涯的考量,正所謂「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我們有時候真的不能太過短視近利,而忽視了長期的發展,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急著在幾百公尺內就分勝負,誰能夠更有方向、更持久的跑完這場旅途,才是最後的贏家。
【總結】
學長真的是一個令人記憶深刻的講者,接地氣的說明和相當流暢的口條,讓我們彷彿在看一場精彩的演出,一眨眼就聽學長分享了兩個多小時,說是如癡如醉也不為過。而內容也相當符合我們這群迷茫學員們的需要,讓我對於接下來的路更有方向,真的是非常的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