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都在和自己的情緒搏鬥。
情緒憤怒時,得要控制自己,不要傷害到所愛的人。
情緒低落時,要想盡辦法走出谷底,尋找好好活著的理由。
情緒寄生 這本書不外乎就是告訴我們,該如何去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種情緒,而作者的文筆讓這些內容變的更加出色,很喜歡他撰寫內容的方式,精緻又帶著充滿共鳴感的句子,讓我深深為其著迷。
接下來就讓我擷取一些精華來和大家分享吧!
重點摘錄及分享
情緒在每個人身上,都以一種獨特的形式存在,卻有著各種千奇百怪的模樣,影響我們的人生。你、我,你們和我們,皆是如此。
當自我的覺察力開啟時,與"人"有關的回憶,會一點一滴地從我們內心深處浮現出來,而覺察力開啟的早期,我們的關注點很容易會放在"為何她要這麼對我"的執著上,最後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或是更無力的關係糾葛中 --- 我將這種心理基質,統一命名為"情緒寄生"的現象。
情緒和自我的覺察力息息相關,而情緒寄生正是當人們在這個部分失調時,所產生的情況,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類似的經驗,但最終我們都必須走出來。
-自我中心效應
過度想像自己與災難發生的關聯性,所形成的情緒反應,目的是藉此來維護自我的重要性。
是認知發展學者皮亞傑所提出的自我中心主義,發現兒童會有以"自己眼睛所見"來推論"他人所見"的傾向,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世界的傾向。
這也是我們經常會有的情形,帶著主觀的眼光及想法去看待身旁的人事物,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斷他人的想法,這未免太過武斷,但我們卻經常在不經意間,用這樣的思維來看這個世界,這樣對於溝通、人際交往的部分可以說是大大的扣分,也希望我們在了解這樣的情況後,能克制自己這類的情況出現,不再以自己自我為中心去面對這個世界。
-當你成為情緒寄生的宿主,8個你應該知道的事
1.當你因為被人情緒寄生而感到心力憔悴,內在充滿哀傷與憤怒時,你可以把自己負面感受的強度乘以三 ~ 十倍,大概就是那個用情緒苦苦折磨你的人的心情。
2.所以少哀怨、少動怒,更不需要與對方爭論。你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反應越強,寄生者從你身上吸取的養分界越多。
3.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個容易被情緒寄生的人?如果常常有人這麼對你,那八成不只是對方的問題而已。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這個意思。
4.找一 ~ 二個腦袋清楚的固定對象,可以聽你訴說與情緒寄生者之間的關係糾葛。但請記得,在抱怨別人的同時,也要思考自己做了什麼,或有哪些特質,會讓對方這樣?
5.當你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或特質,導致你被別人情緒寄生,請進一步思考,這些行為和特質,是你想 / 可以改變?還是不想 / 不能改變的?
6.當情緒寄生者對你的生活造成災難式的影響時,除了可能因為對方當真具備龍捲風般的威力,也可能是你平常樹立的敵人都靠攏在一起了。
7.情緒寄生者和被寄生的宿主,當然有可能和解,但比較適當的是用平靜舒緩的方式,而不是轟轟烈烈地重新結合,所以往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
8.在情緒寄生效應的"兩造"之間,有時候,保持距離是最好的相愛方式。
雖說我這個人不太有會被情緒寄生這樣的情形出現,畢竟我算是十分豁達且開朗,但我認為作者在這部分寫得相當詳細,因此還是放在這裡讓大家欣賞。
-餘光效應
寧願懷抱希望,來證明自己不會失去,也不願面對現實,從親密關係中找回自我的掌控力。
精神分析大師克萊恩說,當我們還是個小嬰兒時,面對內心焦慮,就已經懂得啟動幻想機制。比方說,因媽媽不在身邊而感到焦慮的小嬰兒,吸著自己的拇指,抱著心愛的玩偶,藉由這些過渡性的物品,假裝媽媽還在,沒有離開。
這也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個案例,可以結合到有些人在緊張的時候都會有些習慣動作,像是抓頭、咬指甲或抿嘴唇等,那這些其實都算是過渡性的一個幻想機制,藉由這些動作來告訴自己,現在的我是安全的,因而降低自身的緊張感。
-分離效應
感受到失去的可能性,才突然想要開始珍惜,一旦失而復得,卻又故態復萌。反反覆覆中,人感受到自我矛盾的罪惡感。
這可以放在和家人相處的地方上,我們有時太把和他們的相處視為理所當然,而等到要分離時才會感受到他們的重要性。我自己也經歷過失去家人的情形,那真是相當的痛苦,但當我因為這樣的經驗,而試著更珍惜身旁的其他人時,我發現過了一段時間後,我便將那種懊悔、害怕失去的心情忘得一乾二淨,正如同書中所寫,反反覆覆中,感受到自我矛盾的罪惡感,直到今天,我都還不曉得該如何克服這樣子的心理作用…
-鏡映效應
當我們對某些人的行為舉止產生特別強烈的情緒反應時,往往是因為那人身上有我們討厭、渴望或遺忘的自我。人們如何從別人身上,看見引發內心負向情緒的那些負面的自我。
會把這個效應放在這裡是因為我非常的有共鳴,我記得在高中那個時候,我曾經毫無理由的對一位同學感到深深的厭惡,但其實他根本沒有對我做甚麼,在班上也算是人緣相當不錯的一個人,可我就是很不喜歡他,在看到這個心理效應,搭配自身的回想之後,我發現我之所以討厭他,是因為當時的她和我一樣,都會為了討好她人、為了維持所謂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惜在團體中扮演類似小丑的角色,透過嘲笑自己來娛樂大家。我其實打從心底不想這麼做,但為了經營人際關係,我強迫自己必須如此。也正因為這樣,當我看到這名同學在做和我類似的事情時,我莫名地對她產生了一股厭惡感,其實,我是在厭惡那個,為了討好別人而作賤自己的我啊!(真是沉重,但我早就已經脫胎換骨了哈哈哈)
-融合效應
對所愛之人的喜努哀樂過於感同身受,所產生的焦慮感,因而想要為對方多做些甚麼。
精神分析學者哈特曼認為,就是一種內在"未分化"的心智狀態,人與我、本能與本能之間都沒有清楚的界線。因此,與他人相處時,也特別容易進入一種心理融合的狀態。
這點也是讓我心有戚戚焉,我是一個相當感性的人,並且非常在意重要的人的感受,當我的家人、摯友碰到什麼難關時,我都會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他們,但這也使得我經常會用過多的"同理心",而導致自身的心情也被他們影響,如同書中提到的融合效應,會想要為對方多做甚麼,但其實,如果陷的太深的話,反而會造成更加負面的影響,連自己都被捲入低氣壓的漩渦當中,這也是我需要注意的點!
-透視鏡效應
沒有經過核對,就將自己心裡的假設,認為是對方真實的模樣。
在人我關係中,越是親近的關係,越容易出現這種偽同理心的現象。在親密關係中,憑仗著對彼此的了解,就已為自己對他人的心態瞭若指掌的幻想與渴望。
偽同理心這個詞用的太好了…
我們身旁總會出現一些討厭的傢伙,自以為很了解你,於是經常做出以為你會開心的舉動或玩笑,殊不知你內心根本不是這樣想。但當然,我認為我們偶爾也會犯下類似的錯誤,憑著自己對親密之人的了解,自顧自的下了評價或推斷,卻沒有驗證這到底是不是本人的感受或想法?這也是溝通上容易犯下的問題!
總結
其實這本書一共有 34 個關於心理學、情緒狀況的故事和分析,但我僅挑出其中幾個特別有感的在這和大家做分享,我越看越覺得心理學真的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不但能從中學到該如何與他人溝通,更是能透過一些資料去檢視自身的行為舉止。而每當我發現自身的想法或試身旁朋友的情形,和心理學的狀況幾乎一模一樣時,我真心對這門學問感興趣,日後我也會盡可能的去鑽研這部分的書籍或資訊的,有機會在飯大家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