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 思考框架(frame,也就是我們所選擇應用的心智模型,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也決定我們如何行動。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歸納類推,得出抽象的概念,再應用到其他的情境當中。

 

這本造局者就是在告訴大家"思考框架"的重要性,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裡,AI 將會取代大部分的工作,而人類唯一能勝過它們的地方,就是我們提出問題以及思考的能力,無論在哪個領域,都必須瞭解建立思考框架有多麼重要:先能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才能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image

 

接下來就讓我整理一些書中精華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給大家吧!

 

重點整理與分享

 

思考框架就是各種巨大、有效的認知捷徑,形塑了我們做出各種決定時的思維空間,能讓我們更快、也更容易看到各種選項,並且也將對我們世界的想法加以簡化、強大與放大,好讓我們能有所行動。

 

其實這點大家應該都相當有感,我們在碰到問題時,總是會下意識地拿出過往解決問題的方式或經驗來應對,這其實就是一種思考框架,代表了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能讓我們更快速地找出行動的方式,迅速執行並解決問題。

 

image

 

 

該如何選出最適合的思考框架?(在不同情境)

 

這倒是我看完這本書還是會有的疑問,其實我認為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最適合當下情況的思考框架,我們必須審時度勢,透過分析現況及條件,來挑出最合適的思考方式。書裡則是建議我們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累積所謂的思考框架資料庫,也就是累積自己解決問題、獨立/批判性思考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就會被存放在我們這個資料庫裡,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便可以從中挑出較為適合的,並加以修改(這很重要),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思考框架能夠完美應用到兩種情況中,總會有時間、空間和條件上的差異,這時候就會需要我們對其做出一些調整,盡可能使用一個適合的思考框架去解決手頭的問題!

 

相較於要想像出某個世界上還不存在的事物,

想像把世界上某些現實給刪掉要容易的多。

 

如果要你想像某個從未見過的顏色,成功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image

 

 

因果框架

 

其實這就是在說明"因果關係",但一套因果框架要得到眾人接受,有說得通的解釋說法至關重要;這能讓我們的存在有意義、我們所體驗的一切有意義。如果我們讀懂了某種現象,覺得這世界有某個小部分變得可以理解,就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因果關係最為重要的就是邏輯性,如果你沒辦法說服人的話(連結感不夠強或邏輯謬誤),那麼他就不能算是一個因果框架,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建立兩個事物之間的關係,為這些現象賦予意義。

 

image

 

 

反事實思維(有點像推論、平行時空的感覺)

 

不同於讓意識隨意流動、自由聯想,要做到反事實的思考,需要專注、需要目標導向,反事實是要用來了解世界、做好行動的準備。一般來說,反事實的思考似乎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但實際上這個過程很可能非常複雜。反事實的思考讓我們能夠填補起這個世界"有可能會如何"的空白;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面去理解現有的資訊,一面也會去想像那些我們所沒有的資訊。

 

我蠻喜歡這個概念的,因為其實我在不管上台報告、面試或參與活動之前,我都會在腦海中想像當下的情形,會透過思想模擬的方式,去想像當天會發生什麼狀況、我會如何應對等等,很多時候都是靠自己的心智去彌補那些對方沒有提供的資訊(像是很兇的面試官、報告忘詞等),這會讓我能更加輕鬆地應對各種情況,也會因為在想像的過程中,突然迸出許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提醒了我這些事情還有許多種面向,而不單單只是傳統的那些,正如同書中所說:反事實之所以這麼有用,是因為能夠提醒我們還有各種選項,讓我們能看得更廣,而不是執著在某個選項。

 

心裡模擬最重要的一面,在於這種感受是像在觀察,而不是在建構。

心裡模擬是"感覺觀察到了結果,而不是安排和規畫出了結果"

 

人類的抉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可以透過反事實而看到各種選項與選擇,於是我們不只是理解,而且會有行動,不只是領悟,而且會下決定。

 

反事實就是一種做夢,但帶有巧妙的引導、刻意的聚焦。

 

這些也是我很喜歡的觀念,和剛剛的反事實思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image

 

 

為無限加上限制

 

要是我們讓一切都沒有限制,就可能想像出太多缺乏因果關聯的平行現實,無法作為行動的參考。

我們需要為想像力定下正確的限制條件,才能找出合適的選項。

 

這簡直說到我心坎裡,在我過往參加提案、商業競賽時,最難的題目往往都是超級開放性,幾乎完全沒有限制的,這讓我們雖說有很大的發想空間,但卻也會為此困擾,因為難以聚焦。而且經常會有太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這些想法會讓我們陷入一種不切實際的氛圍裡,最後的產出也往往不盡人意。

 

就某種意義來看,給自己空白的夢想畫布加上邊界,其實是解放,而不是侷限。然而,最重要的還不是限制本身,而是我們如何面對限制。改變限制,就能形塑我們據以想出的平行現實。所以,真正重要的是"限制想像力"這件事本身。

 

在適當的限制下反而會激發我們的創意,許多的新創公司、突破性的解法都是在困難重重的情況裡產生的,這也恰好說明了這點。

 

image

 

 

電腦懂運算,但只有人腦懂想像。

 

造局者可以讓自己的奇思異想回頭配合著現實的限制,也能根據自己所接受的限制,想像未來可能是怎樣的現實。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改善世界---不是接受現狀,而是創造可能。

 

這也正呼應了我在開場提到的如何和 AI 競爭,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思考能力,電腦沒有辦法執行沒有設定過的指令,但人們卻可以從過往的經驗或自身的想像力去應對各種的突發狀況,發現問題並思考解決方案,再將這些內容透過下指令的方式給電腦,讓它們去執行,這也會是未來的工作方式。

 

機器人絕對會取代許多人的工作,演算法也會做出許多影響我們所有人的決定,但是 AI 並不會讓人變得無關緊要,反而會重新強調人類的核心地位。但前提是人們必須珍惜、磨練自己的思考框架。未來還會需要人類任職的工作崗位,就是去管理機器!

 

我們必須學會改變觀點,我們必須要準備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世界,了解各種不同的觀點,擁抱各種觀點能帶來的力量。

 

從不同的觀點和視角去看這個世界是很重要的,現在的人們太容易給自己預設立場,這就會造成他們往往都會只用一個角度去看問題,而且還十分排斥和自己不一樣的想法,這只會扼殺掉許多的創意,失去不同觀點能帶給我們的力量。

 

認知採集:不斷去尋找自己不熟悉的體驗,包括認識新朋友、閱讀題材廣泛的各種書刊、造訪自己平常不會去的地方。

 

這將會是我這輩子都用力投入的地方!

透過不斷學習、認識新朋友和體驗新生活來充實我自己!

 

image

 

單一文化最後必然失敗。

如果心智模型都太過同質,不論是對特定產業、或是對整體社會,都只會失敗收場。

 

社會要鼓勵眾人提出不同的觀點,等於是在進行一項刻意的投資:願意接受有框架就有衝突的事實,而且會設法讓衝突也能帶來價值。

 

認知的同質性,就等於是給廣闊的反事實訂下死刑。

而單一性則是建立成功思考框架的死巷。

 

我們都要致力於鼓勵不同的觀點,像是和家人討論時事、政治的時候,又或是和組員們討論報告時,我們都要盡可能地去接受不一樣的觀點,就算你不是那麼認同,也要尊重並試著理解對方的想法,這或許會激發你的創意細胞,從截然不同的想法中萃取出你有共鳴的地方,讓大家的想法更加多元!

 

所謂的造局者,不是只看世界的現狀,而是要想像世界的未來。要實現這點,就必須去理解、思考、拒絕或接受各種不同的思考框架,並將這些概念傳達給他人。

 

期許我自己也能成為所謂的造局者,試著去接觸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並試著將這個概念傳達給身旁的人們,鼓勵大家創造一個充滿不同觀點的社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心得 個人分享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學生阿童 的頭像
    大學生阿童

    大學生阿童的部落格

    大學生阿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