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判斷,就會有雜訊,而且雜訊比你想像的還多。
今天想帶給大家的,正是由著名學者 康納曼所寫的 雜訊
(購書連結)
必須說,雜訊真的超難啃,我大概從1月底就開始看這本書,但裡面的眾多概念和不怎麼有趣的敘事手法,都讓我看得既緩慢又痛苦。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對統計或是心理學很有興趣的朋友,我個人建議去書局翻翻就好了,可以看前三章和最後的結論就好,不然很可能就會像我一樣,跟這本書耗了將近1個月,但我還是成功征服它了!現在就來看看我的分享吧!
這本書主要就是在探討我們 人類在判斷上會產生那些偏見,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情境或是心情下做出來的判斷都會有所不同,正如同書裡提到的這個觀念:你不可能永遠都一樣
一個人的情緒出現變化時(當然,這是你可以意識到的),認知機制的一些特徵也會跟著改變(這就不是你可以完全意識到的)。如果有個複雜的判斷問題擺在你面前,你當下的情緒可能會影響你處理問題的方式與結論,即使你認為自己的情緒沒有這樣的影響,甚至能自信的說明你的答案是正確的。
現在就讓我非常迅速地跟大家說明一些關於雜訊的名詞介紹吧!
系統雜訊
是指在理想中應該完全相同的判斷,出現不必要的變異,這可能會造成許多不公平的現象及很多種錯誤,也會付出很高的經濟代價。
舉例來說,一間保險公司裡,隨機挑出兩名核保人員或理賠人員在針對同一件案子上所做出的判斷,你認為他們之間的差異可能會有多大?10%?20%?
但根據書中提到,研究團隊在做出縝密的調查之後,發現核保人員的中位數差異為 55%,這會對公司帶來多大的影響想必不用我再多提,這之間的判斷差異就是系統雜訊所帶來的後果,讓專業人士產生一種意見一致的錯覺。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這類的錯誤信念,認為這個世界看起來這樣,是因為本來就是這樣(很繞口對不對),簡單來說,就是很容易相信:我這樣看世界,別人應該也是這樣看,在書中,作者將這種信念稱為天真的現實主義,而這,就是造成大多數系統雜訊的主因。
場合雜訊
判斷就像罰球,無論我們多麼想精準地呈現這個動作,沒有兩次罰球是完全相同的。
場合雜訊即說明了,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幾乎不可能做出和以往相同的判斷,像是人在心情好的時候通常會比較正向,比較容易回想起快樂的回憶、而非悲傷的回憶,比較容易贊同別人的意見,比較慷慨,也比較樂於助人等等。負面情緒的效果則恰恰相反。
而事實上,我們的觀點也確實會毫無來由的發生變化,即使是專家審慎的判斷也是如此。例如,童一位醫師再看一次相同的病例時,診斷的結果可能截然不同。簡而言之,就像籃球運動員罰球投籃不會每一次都一樣,即使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完全相同,再兩個場合之下所做的判斷還是免不了會有差異
這本書的前半段主要都是針對這兩大項雜訊去做說明,以及列舉許多真實世界因此而產生的偏誤,我雖然看的也是一頭霧水,但我想,這本書想在這裡告訴我們的是:你的內心充滿雜訊。
而我們該如何降低這件事情的發生?(我看前半段時一直有這個疑問)
統計學+大數據
如果有足夠多的數據,機器學習演算法的表現就會比人類好,也比簡單模型來得好。不過,即使是最簡單的規則和演算法也比人類判斷的優勢更大:沒有雜訊,不會用複雜的莫名其妙、常常落的徒勞無功的觀點來看預測因子。
我們不敢奢望自己像人工智慧模型那樣以絕佳的效率處理訊息,但我們可以努力模仿簡單模型的簡單性和無雜訊。只要我們能採用減少系統雜訊的方法,應該就能看到預測性判斷的品質得到改善。
演算法當然會出錯。如果人類在進行判斷時錯誤更多,那我們該相信誰?
其實這部分有蠻多我沒有到非常認同的主觀看法,書中提了許多設立規則、讓演算法來取代部分人類的決策權時,我是覺得有點不對勁的,畢竟人的大腦具備非常強大的力量,能針對不同情境、情緒或是額外的條件來因地制宜,做出最符合當下的判斷。可如果今天全部換成機器,或是用死板的規則來進行,不顯得沒有人情味嗎?而且,萬一出現錯誤的時候誰要負責?
不過,我想這也可能是我的想法也出現了一些雜訊,有受到情緒的影響。畢竟書中所提到的種種研究證明,都很明確地指出了,人類自以為經過經驗累積、複雜的思考後所做出的判斷,準確度卻基本上不高於簡單的機器學習模型,這讓我不禁思考,的確,我自己的判斷也經常會被外在因素影響(系統雜訊+場合雜訊),那麼,書中提出的那些有機會降低判斷雜訊的方法,似乎也沒有到這麼的不可接受,這也會是接下來的我要持續思考的問題,該如何正視並降低雜訊?
在文章的末段,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書中提到的關於產生雜訊的幾個心理作用:
基本歸因謬誤
指的是人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在面對更適合用運氣或客觀環境來解釋的行動和結果時,卻歸功或怪罪於代理人。
偏誤盲點
我們通常比較容易辨識別人的偏誤(旁觀者清),而不是發覺自己的偏誤。
利用資訊的順序來限制言之過早的直覺形成
在任何判斷裡,有些資訊與判斷相關,有些資訊則不。愈多資訊不一定愈好,尤其是資訊可能導致判斷者形成言之過早的直覺,而讓判斷出現偏誤。
【結語】
只要是判斷,就會有雜訊。
我們都知道我們有心理偏誤,但是我們應該克制衝動,不要把每個錯誤都歸咎於不明確的失誤。培養主動開放的心態並善用外部觀點來看待每個案件才是有效降低雜訊最好的方法,如果我們想做出更好的決定,就應該正視雜訊的問題,致力於減少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