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書是 溝通的方法
這是由中國知名新創公司 得到 的創始人兼 CEO 所寫,書中蘊含了許多我個人認為在職場上相當實用的溝通法則,除了大原則的指引,書裡同時附上許多實際的例子讓我們更能帶入情境,去體會這些方式帶給談話的力量。
(購書連結)
由於這本書的內容相當紮實,作者也說他是以一部工具書的角度出發來撰寫,裡面可謂包山包海,這次礙於篇幅,我會將我個人較為有感的幾個大段落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如果看完之後對這本書更感興趣的話,真心建議大家可以買來學習,這是一本可以時刻拿起來複習的溝通指南。
謹記這個大原則: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
這是作者在一開頭跟讀者建立的一個大前提,溝通不是零和賽局,只有一方能勝出,我們要做的是將他視作長遠合作的一個開端,千萬不要因為當下的情緒或狀況而有不當的表現。作者也用了三句話來對這個前提做解釋:
好的溝通不在於此刻,而在於未來要面對的所有時間;
好的溝通不在於你是否能達成眼前的目標,而在於你能否不斷的自我塑造;
好的溝通不是你和對面這個人之間的事,而是你和整個世界之間的事。
溝通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想當然的認為已經溝通了
---喬治。蕭伯納
在分享的開頭,我想把作者和我都覺得最重要的部分放在這裡,那就是 傾聽
很認同作者說的這句話
那些公認的溝通高手,他們有一個共同性:
溝通不靠說,人狠話不多。
如果今天和你聊天的人總是機哩瓜拉說個不停,就算他口條好、邏輯清楚,你會覺得他是位好的溝通者嗎?我想大部分的人會把他歸類到好的表達者這塊,溝通最重要的不是滔滔不絕的講述自己的想法,而是要試著去同理、理解和你溝通的那個人,這才是核心的概念。
作者在這裡提出了:結構化傾聽(這方式要多練習)的方法,是指你在接收到對方傳達的訊息以後,要習慣性的在頭腦裡畫三個框,分別放三件東西:溝通對象的情緒、事實和期待。
第一個框:情緒
對方通常不會直接表示"我很焦慮,我很生氣",而是把情緒藏在話語裡面。這就需要我們在傾聽時把對方語言裡隱藏的情緒識別出來,分清何為事實、何為情緒。
補充,情緒路標詞(對方生氣時千萬不可以說這些詞)
總是、老是、每次、經常、永遠等等
我們人絕對不可能完全理性,所以,適當的照顧對方的情緒我認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點,因為大部分的時候,單用正確的邏輯或大義去和對方溝通,效果往往不會比較好,決定這場溝通成功與否的關鍵,肯定是雙方的情緒。作者在這裡補充的情緒路標詞點醒了我,當你的情緒上來時,不管今天究竟是誰的錯,你都已經無法用往常的心態去看待這件事情,如果這時再出現這類偏負面、敏感的詞語時,情緒爆發的可能性便會相當之高。(我自己就有非常多次經驗)
第二個框:事實
和情緒剛好相反,我們只有在表達那些不受主觀判斷影響,可考證、可追溯的內容時,才會說他是一個事實。
處理好情緒之後,我們才進一步和對方討論這次溝通的重點,你為什麼要來找他?發生了什麼事?要盡可能避免參雜自己的主觀意識,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帶著已經想好的東西來徵求他的意見,這樣你才能得到對方最為客觀的想法。
第三個框:期待
就是找出對方內心真正想要得到的東西。
最後則是試著滿足對方的期待,在溝通的過程當中,透過她透露的一些訊息、你對這個人的了解以及這個議題上你們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能知道對方想要的東西,並提出互相幫忙以達成雙贏局面,你這次的溝通就會相當成功。
這裡補充一個在心理學上相當有名的名詞:周哈里窗,資訊的四種類型
第一種,我知道,你也知道的訊息,這是溝通中的共識區,雙方享有的訊息完全對稱。
第二種,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訊息,叫做我的訊息盲點。
第三種,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訊息,叫做你的盲點。
第四種,我們都不知道的訊息,這是特別可怕的一類,因為她是雙方共同的盲點。
相關的文章可以看這篇,我認為蠻有趣的!
我們對別人產生興趣的時候,
竊好事別人對我們產生興趣的時候。
第二個要分享的技巧是 破冰,這是我較不擅長因此相當感興趣的一段
作者提出的公式,破冰=雙線卡位+展現關切+營造掌控
動作一:雙線卡位
破冰的第一步,自我介紹,目的不是塞多少資訊進去,而是要在對方的世界裡穩穩的卡住一個位置,讓他把妳放在她的記憶地圖裡面。
用經線簡潔、清晰的交代你是誰,用緯線把你嵌入對方的關係網路中,搭配使用經緯線,對方就更容易記住你。這裡的話是利用你和這個對象的交集點來做為進攻的第一招,不是要讓對方在短時間內知道你的所有事情,這樣可能回去沒多久就忘了,我們在第一步要做的,是利用你倆之間的共通點下手。
像是畢業的學校、老家在哪裡、喜歡看的書籍電影等等,只要找出共同點並延伸下去展開你們的話題,相信最後你在他腦海裡會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動作二:展現關切
我們可以沿著經緯線繼續向對方展現:我和你不僅有共同聯繫,我還非常關心你
提前做好功課,展現對溝通對象的關切,就可以把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一些。這個技巧我覺得蠻難掌握的,因為一個沒用好,可能就會讓人覺得距離感太近(太熱情),但我認為適當的向對方展露你對他的關心是相當有用的,特別是在處裡異性關係上,會加分不少!
動作三:營造掌控
把自己的一部份交給對方,營造掌控感。
這個部分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適當展現你的弱點給對方,讓他感覺對你這個人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但我覺得這一步有點做作了,太過刻意的話我倒是覺得不太妥,不過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若能親眼看到哪位溝通大師用這招示範給我看的話,我可能會更加理解!
走到破冰的最後一步,需要你花點小心思,有意識的經營與溝通對象的關係。你想把雙方的關係經營成什麼類型---工作夥伴或者私人朋友---就可以相應的交給對方從輕到重不同量級的東西,在他的頭腦裡紮實定位、紮實印象。(個人私心覺得這段真的是充滿心機...)
第三個要介紹的是 讚美 的技巧!由於我是一個很喜歡被讚美的人,所以也想熟悉這個技巧,來讓我透過他在其他人心中留下良好印象!
讚美=打聚光燈+輕輕的+深深的+常常的
動作一:打聚光燈
打聚光燈的第一個技巧:讚美要觀察差異,發現對方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把聚光燈打在那個位置,讚美才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這個差異,不是對方與你之間的差異,也不是對方與泛泛的普通人之間的差異,而必須是對方跟他自己鎖在群體之間的差異。
另一個技巧:照亮行為,而不是照亮稟賦
例如表揚孩子努力:你今天真認真,這個問題這麼難,但你能堅持思考半小時,真了不起。這樣孩子就沒有了證明自己的包袱,未來碰到更難的題,也願意投入時間做更多嘗試。
我覺得光這兩段,就已經把讚美需要注意的地方給講得非常清楚了,第一個部分,發現對方和其他人之間的差異,比起你隨隨便便誇獎一個人,這樣的稱讚方式會讓對方感受到你是有在注視他的優點的,對他來說會是非常感動的一個讚美;至於第二的部分,照亮對方的行為,我認為這對向下管理是非常有用的方法,透過鼓勵他努力、積極進取的"行為"給予讚美,這會讓對方後續的行動更有動力(雖然書中也有提到對老闆拍馬屁的用法,但實在是有點太高端…就不放這了)
動作二:輕輕的(讚美)
意思是讚美的表達一定要簡潔,不給別人造成負擔。
動作三:深深的(讚美)
他不是說讚美的言詞要多深邃,而是要表達對方對於我們的影響之深
我由衷的讚美你,因為你的優秀深深地影響了我。
動作四:常常的(讚美)
顧名思義,就是要經常表達讚美。
後面三個比較像是對於讚美這項行為更加細微的指引,我認為細節也是決定這次溝通成功與否的關鍵,我會試著利用這些原則來好好提升自己的!最後,讚美這項溝通能力,訓練的從來不是讚美本身,而是你的人際容納度,如果我們能養成為別人打聚光燈的習慣,就可以發現任何一個人身上的優點。漸漸的,我們個人的喜好便不會再干擾你的協作網路,周圍的人也會因此更喜歡和我們合作。
第四個要分享的技巧是 安慰,這個相當不擅長的領域,先前的我總是以我是個大男生不適合安慰別人作為藉口逃避,這也導致我在這塊的能力可謂相當匱乏,因此在吸收完書中的知識後,想在這裡分享我的想法。
安慰的前題是能感受他人之感受
安慰=輕度介入+提供支持
動作一:輕度介入
安慰應該是一種相對被動的溝通,需要節制並且溫和的傳遞力量。
例如:還好嗎?我能幫你做點甚麼?
相信大家都會有碰到低潮期的經驗,這時候只要你做人不要太失敗,肯定會有身旁的朋友來安慰你,但你當下真的想要聽到那些"時間會抹平一切拉"、"我之前比擬慘多了,現在還不是好好的?"之類的安慰話語嗎?我個人是非常厭惡,但你因為你知道對方也是好意,所以也不好意思跟他翻臉,最後不但沒被安慰到,自己的心神又被折騰了一次,何苦呢?
正是因為我也有類似的經驗,我非常希望我不要變成他人討厭的安慰者,一個有效的安慰其實不一定要跟對方說多少雞湯文字,而是要用相對被動的心態去接受對方的負面情緒,陪伴他將這些東西排泄出來,我認為在這裡運用最初提到的傾聽法則,也會是很好的一個安慰方式,一句簡單的:還好嗎?需要我幫你做點什麼嗎?或是:要跟我聊聊嗎?這類看似簡單的話語,往往能觸動對方的心弦,讓其願意對你透露自身的情緒,當他把情緒抒發完了,你這次的安慰也可以說成功了大半。
動作二:提供支持
表達你願意付諸行動的態度
這個部份我覺得我只會想用在我真心喜歡的人身上,像是我的摯友、家人等,畢竟如果每個你安慰的對象都向你求助,你又不是菩薩,哪有可能每件事都幫,我知道這樣肯定會讓對方對你的印象大加分,但我認為還是不要太過爛好人為佳,除非我真的有能力、有心思去幫助這個人,不然我不會輕易許下承諾。
最後一個技巧則是 道歉,這個我至今仍然學不會的技能,希望我在看完作者給我的建議之後,能在日後變得更加坦率、更能處裡好道歉這回事。
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 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
道歉的終極奧義不是承認我錯了,而是要承認你是對的。重要的不是為過去的行為道歉,而是要向對方承諾未來將有所改變。
這兩句話可謂一語中的,我從以前到現在的道歉經驗都沒有按照這些原則,由於我是一個個性好強、喜愛爭辯的人,就算我今天犯了錯,我也會盡我所能地找出對我有利的證據來替自己辯白,甚至會將對方拖下水(翻舊帳之類的),這使得雖然我每次都全身而退,但我和對方的關係經常沒辦法回到從前這樣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遺憾。
把道歉和彌補損失分開,不能覺得我都賠你了,你還鬧甚麼。道歉處理的是感受上的損失,賠償處理的則是意義上的損失,它們是兩件完全獨立的事。
道歉要處裡的,是感受、情緒上的損失,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我們要先搞定對方的情緒,才來說理性的部分,但我個人覺得,當事情已經進入到要道歉的階段,基本上情緒才是解決情況的解藥,期許我能夠盡早將這個個觀念實踐在現實生活中,成為一個合格的溝通者。
最後,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勉勵自己和大家的結語:
一個溝通高手,應該有這樣的自覺,可能有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沒有溝通不了的問題。
訓練自己的肯定反射,讓積極回應成為自己的本能,也成為別人對我們的印象標籤。
期許我們都能成為一個良好的溝通者,在職場和人生中拓展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