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智慧?
蘇格拉底:唯有自知無知,才是真智慧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人類大腦,以及所謂「智慧」的 智慧的科學
整本書的重心就是在告訴讀者大腦的種種功能,以及他們(研究團隊)是如何針對智慧去做相關的研究與探討,可以說是一本知識含量相當豐富的書籍呢!所以我看的也是有些吃力….
(購書連結)
我們該如何定義智慧?
智慧是一種攸關個人年齡、經驗、行為與特質的產物,
而這些都與大腦中個別分離又相互聯繫的區域有關。
我們經常聽說:「年齡和智慧成正比」、「越年長的人越優秀」,但智慧真的只和年齡有相關而已嗎?還是其實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在影響著這件事呢?這也正是這本書希望釐清的大哉問。
「智慧」指的是神經元在一個或多個特定相關腦神經迴路中,
以特定的模式發射,導致個體做出其認為是「明智」舉動的結果。
其實我們在做決定或判斷的時候,都是經由大腦內多個複雜的神經元運作後,最後才下達的指令。所以,如果想了解智慧為何物,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了解我們的大腦。
人體裡最神祕的地方 - 了解你的大腦
人腦由三個主要區域組成,分別是大腦、小腦和腦幹。大腦有左右兩個半球,各可分為四區,前方為額葉,後方為枕葉,中間則是頂葉和顳葉。
大腦表層由灰質神經元及其連結(即突觸)組成,稱為大腦皮質。從智慧研究人員的角度來看,大腦最重要的部位在於額葉皮質前方(即前額葉皮質)與杏仁核。
人類的大腦大概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偉大、最神秘的實體。大腦裡有一千一個神經元,神經連結更是這個數字的一萬倍,光是大腦皮質區就約有一百二十五兆個突觸。
其實關於大腦的構造以及它們各區的功能,有非常多的文章或書籍都有詳細的探討,若要以學術的角度出發去做討論,這可能不是我一介局外人能做到的,因此,我接下來會以和「智慧」較為相關的部位和功能去做詳細一些解釋,而其他和大腦學相關的知識,歡迎大家可以自行搜尋!
【延伸閱讀】
是什麼在控制我們的日常表現 - 大腦的心智之旅
關於我們的日常判斷,像是社會行為、社交以及資訊處理等行為,都是由大腦的「前額葉皮質」這個部位在做維持,而關於這部分的介紹,可以參考這篇。
接著,我會以書中所列出的順序來告訴大家,究竟我們是如何管理我們的日常生活?
第一站,前額葉皮質
此區毫無疑問屬於優雅的高級區,利社會行為與態度就安居於此。這類行為代表我們與生俱來、為共同利益而奮鬥的信念和理解。
第二站,一樣是前額葉皮質、後顳上溝和顳頂交界處附近
為社會決策能力與實用人生知識之所在。基本上指的是個體對自我與他人的理解,及其應對變化無常的生活和各種問題的方式,亦是指我們用來維繫日常,活出美好人生的事實。
第三站,前額葉皮質和背側前扣帶迴皮質
為智慧的主要元素-情緒調節的部位
第四站,前額葉皮質中的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迴、楔前葉和下頂小葉
攸關反思和自我理解
前額葉皮質與人類獨有的認知能力息息相關,例如語言、處理複雜社會資訊的能力、自我反思、有目的的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等。另外,前額葉皮質中的腫瘤也會導致患者人格改變,失去智慧就是其中一種。
所以,這個部分可以說是相當重要,我們之所以和其他生物有如此大的差異,很大一部份就是因為我們可以處理許多複雜的資訊,並且追求更高的目標,這個部位一旦損壞,很可能整個人的氣質都會為之一變。
智慧的內涵
利社會行為是最重要的智慧元素,若想提升智慧,這一點不可或缺。利社會行為指的是做有益於他人或整體社會的事,而這些行為背後的驅動,來自同理心、慈悲心和其他利他主義等特質。
這點和許多書籍提到的觀點不盡相同,先利他才能利己,人類很大一部份的成就感是建立在做出了幫助他人的行為上。這一點我也是透過不斷的閱讀和實踐才逐漸體悟,可是現在因為疫情的影響、通訊軟體的發達,人與人之間已經愈來愈冷漠與自私,也讓我相當憂心,若人們都不再相互交流、幫助,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有智慧的人比其他人更懂得感恩,感激的事物也更多。
欲培養慈悲心,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就是閉上雙眼,想著生活中對你特別好的人,在心裡重複默念「願他們平安快樂」或是「希望他們健康無恙」之類的話。
感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很慶幸自己很早就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也透過這樣的心態和行為,讓我能時時刻刻用謙卑、感激的態度看待自己擁有的一切,並好好的珍惜,這也讓我的幸福感一直都非常的高,也希望大家都能養成感恩的習慣與心態!
恰如其分的情緒管理是一輩子的課題,必須終其一生不斷努力,才能獲致最好的結果。
衝動是魔鬼,大多數時候在憤怒之下做的決定都會帶來負面的後果,如果我們能盡可能保持冷靜,將可以避輾許多無謂的損失或傷害。而書中也提出了情緒調節的建議:
改善情緒調節有三大策略:
1.認知再評估:
審慎思考、重新詮釋事物的意義。碰到負面請感湧上來時,先暫停一下,退後一步,重新評估情況,可能會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成績,將之視為一種積極正面的行動呼籲,一個需要調整方法或重新開始、努力克服的挑戰。
2.分散注意力:
改變關注焦點可以減輕痛苦或情緒體驗的強度,緩解憂慮不安。
3.標記情緒:
只要察覺並辨識出內在的情緒,就更容易控制及好好管理這股情緒。
自我感覺良好 - 我們其實一點也不理性
人類喜歡將自己視為理性的動物,但事實上,我們經常因為一些常見的心理偏誤而做出非理性的選擇。(可參考我過往寫的雜訊)
這裡也舉一些經典的案例
一、損失規避
這個理論的白話文就是比起收益,我們更害怕損失。
舉例來說,假設有這樣的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原意賭一把?大部份人的選擇是:不願意,這就是損失規避的效應。
二、可得性捷思
可取得性越高、越容易想到的情境(例如最近才發生,或是很常發生,讓人們印象特別深刻),人們就會判斷它的發生機率越高。
舉例來說,在判斷某對夫妻是否會離婚時,你腦中可能會浮現跟他們情況類似的夫妻,於是你開始搜尋自己的記憶庫中有多少類似的夫妻。如果記憶中這些夫妻離婚占多數,那麼你就會認為這對夫妻離婚的可能性很高。(這確實是會發生的)
三、確認偏誤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都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而對於不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則會被忽略
疑鄰盜斧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子:
有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怎麼找也沒找不到,就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走了。
於是,丟了斧頭的人開始仔細觀察鄰居的兒子。
左看,覺得他走路的樣子像偷斧頭的賊;右看,覺得他說話的樣子像偷斧頭的賊;再看,覺得他臉上的表情、行為舉止,沒有一樣不像偷斧頭的賊。
過了不久,丟了斧頭的人偶然在一個地方發現了丟失的那把斧頭,才想起來是幾天前自己把斧頭放在那兒了。
這時,他再看鄰居的兒子,發現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很正常,怎麼看也不像偷斧頭的賊。 (超有意思)
我們可以如何提升幸福感? - 慈愛冥想
就是騰出一段時間,找個安靜的空間,淨空內心當下的思緒和壓力,注入對他人的關心,無論是摯愛又敬重的家人、導師,還是不熟的人,甚至是昔日的死對頭都行。專注在積極正面的想法上,反覆默唸「願你一生順遂,願你幸福,願你不再痛苦」之類的祝福,這樣你的幸福感也會跟著提升。
這也是相當有意思的一項建議,雖然我目前還沒有試過,但感恩、反思以及冥想,確實都是提升幸福感非常好的方式,所以我也會試著開始進行「慈愛冥想」,希望能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受!
【總結】
智慧並非源自向前看的能力;智慧是明白人生變幻莫測,知道自己不可能無所不知,然後決定竭盡所能,繼續往前走。
雖然我到現在還是沒能將所有和大腦有關的知識記下來,但是,可以從許多的觀點中得出:同理心、慈悲心、感恩以及自我反思等等能力,其實都是促成我們智慧的關鍵。若我們可以持續在各方面精進自己,要求自己擁有正確的心態,那麼我們便可以比別人更快獲得所謂的「智慧」,或者說,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最後用書中一句我很喜歡的畫作為結尾:「年輕時不可怠於探詢智慧,年老時不可疲於追求智慧。對維持靈魂健康而言,任何年紀都不算太早,也不算太遲。」,期許我們都能一同在追求智慧的路上筆直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