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頭苦幹,可能不是最好的辦法!?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呢?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書籍,便是和時間管理、提升效率有關的 每天最重要的 2 小時
透過 5 種有效的策略,來將自己的身心調整至最佳狀態,讓我們能獲得工作效率最高的兩小時!!
(購書連結)
讀這樣一本和時間管理有關的書籍實在是令我感到十分興奮,畢竟身為一個自覺在這方面有相當心得的我來說,能否再次提升工作效率或更加妥善的運用我的時間,是我相當期待的事情,我也確實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新方式和靈感,現在就讓我針對重點來和大家分享,以及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吧!
人腦和電腦是不一樣的
身為生物的我們,運作方式非常不同於電腦或機器,所以無法做到電腦或機器的效率水準。不過,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巨大未開發的潛能,這是電腦和機器不具有的,若是試圖無時無刻展現一致效率,將會阻礙我們發揮這些潛能。
在開頭作者就提出了這個引人深思的見解,的確,我們有時候太常把自己看得像機器一樣,認為不停地工作、燒腦是理所當然的,這才是創造最大產值的方式。但,我們是人類,人腦是有極限的,我們沒有辦法在心智能量消耗殆盡的情況下,還維持先前的高效工作模式,如果我們執迷不悟,這樣的心態只會讓我們覺得疲倦,以及對自己失望而已。
掌握每日關鍵兩小時
想要做事有效率,關鍵在於配合人體的生理系統,當生理系統處於最適運作狀態時,我們在理解、幹勁、情緒控制、解決問題、決策等方面都能有優異表現;當生理系統並非處於最佳狀態時,我們在這方面的表現可能會很糟糕。
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都把自己當超人,認知到自己是有極限,而善用方法將能力最大化,才是我們應該致力於完成的方向。在這裡,作者提出了5大原則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進而達成創造出每天效率最高的兩小時。
五大策略創造兩小時的高效能狀態
1.辨識每個決定點
一旦展開一項事務之後,你做事的方式大致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這會讓你很難改變航道。你應該辨識並利用介於各項事物之間的那些時刻,也就是你可以選擇接下來要做什麼的時刻,並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務。
想一下,你知道甚麼是最重要的
對每個決定點做出最佳利用,要訣只有一個,而且很簡單,那就是善用這些短暫時刻,想一下當時甚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務。
我們每天都需要做相當多的選擇,如何有效、合理且正確地將這些事項進行排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想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給消磨殆盡,那麼,學會如何利用每個決定點就會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把握以下三個小訣竅,可以幫助你對每個決定點做出最佳利用:
一、珍惜每個決定點(廢話)
二、事先計畫在決定點要採取的行動
可以先預想當日可能會碰到的情況,提前做好應對的決定,
當事情發生時便可以不耗費心力的去調整方向。
三、在尚未有意識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事之前,先別急著最下一件事
有時候我們都會急著讓每一分每一秒給發揮價值,填滿所有休息的時間,但這樣其實並不是最佳的方式,這只會讓我們有更高的機率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已。如果在做完一件事情後,不曉得接下來要幹嘛的話,不妨靜下心、深呼吸,好好地整理自己的思緒後再往前邁進吧!
【補充】實踐意圖
指的是事先想好與計畫好,當一個相關提示出現時,打算採取哪種特定行動。這是一套「如果...,就...」的方法,就前述的討論來說,就是「如果一被干擾,我就採取某種行動」你可以選擇要採取什麼行動,但必須注意的是,如果你「計畫」使用意志力去抵抗某種衝動,或是對自己承諾說:當這種時刻出現,我絕對不會在像以前一樣....,那你的計劃就不可能奏效。
很多證據顯示,我們在想像一項行動時所使用的神經迴路,與我們實際執行這項行動時所使用的神經迴路是相同的。相關證據並表示,想像某種阻礙行為出現時,我們打算採取甚麼樣的行為,能讓我們腦內的神經迴路預做準備。所以,當這種阻礙真的出現時,我們更可能會遵循計畫採取行動。
2.管理心智能量
需要大量自我控制或專注力的事情,通常都會相當消耗心力。而且,使你高度情緒化的事情,往往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表現。所以,你應該根據每件事的處理需求及復原時間,安排甚麼時候做什麼事情。
心智能量,我很喜歡這個詞,我們每天可以使用的心智能量都有限,而在日常的工作裡,也總是會有需要大量消耗這些能量的場合或工作,我們如果太早就將這份能良給耗盡,那麼,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我們便很可能無法交出最佳表現。
想像一下,若你在下午需要做一份攸關你升遷與否的簡報,但你在早上卻因為回復大量的電子郵件和處裡雜事而感到煩躁、頭痛,當到了要進簡報場合的前一刻,你覺得你可以用百分之百的狀況去應付這次的挑戰嗎?我可不這麼認為。
減輕心智疲勞
這項建議的的要領是,學會辨識最可能顯著消耗你的心智能量的事務,在從事必須處於最佳狀態的工作之前,別去做那些會明顯消耗你的心智能量的事務。所以,我們要視當日的情況,將心智能量好好保留,在最需要、最重要的時候再將其拿出來使用,這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補充】恢復精神的三個方法
1.緩慢地進行幾次深呼吸
2.設法讓自己開懷大笑
3.小睡十分鐘
3.停止對抗分心
學會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因為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會自動分散、游移,不會無止盡的持續專注。試圖對抗分心,猶如試圖對抗潮汐。了解大腦如何運作,就能幫助你在分心時,快速、有效的恢復專注力。
為什麼總是無法專心?
事實上,人類的大腦結構並非天生設定要無止境的專注於任何一件事物上,而是要快速的在不同的注意焦點之間來回切換。為什麼?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若不如此,很難想像我們該如何生存下去。如果我們只聚焦於單一事物、不留意潛在的危險,我們很容易就會受到攻擊。
練習察覺當下的想法,並且不加批判
既然我們無法對抗本能,那麼為何不放手讓它發生呢?作者提出了這個非常有意思的洞見,「覺知注意」指的是讓我們的思緒自然地飄移,也就是讓我們的心思漫遊,並且在不帶任何意見的注意到自己的思緒已經飄移後,再緩慢地把注意力帶回到我們當下的感受。
如果你分心了,那就盡情地去分心吧,去感受你現在的想法、正在做的白日夢,有時候讓你的思想漫遊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只要你別將電腦、手機拿出來分散掉你的注意力即可。當你做事到一半發現心思跑掉的時候,就讓他跑一陣子,之後等放鬆完再回來工作,會是個不錯的方式(近期會嘗試一下)
這是一種「感受當下」的方式,覺察自己、他人與周遭環境。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心思漫遊時,可以變成一個中立的觀察者,觀察自己漫遊的思緒,而不是斥責自己分心。
4.善用身心關聯性
活動身體,並選擇適當的飲食,以幫助自己在短期間進入能成功執行並完成工作狀態。
掌握飲食的關鍵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某個工作時刻擁有最佳的心智能量、效率最好,應該特別留意你的飲食,以便在一小時後擁有你想要的身心狀態。這點沒什麼好說的,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能解決世界上大部分的問題,所以好好的調配自己的飲食習慣吧!(少吃碳水化合物、多吃蛋白質)
5.打造最有益的工作環境
了解那些環境因素最有助於你的工作效能,並據此調整你的工作環境。一旦你知道什麼會導致你分心,或暗示你的大腦進入或創造冒險的模式,便能據此調整工作環境,繞自己做起事來更有效率。
如果你必須專注於一項計劃或事務時,請先整理一下雜亂堆積的文件和物品,或者你可以去找個能夠專心工作的整潔空間。堆積物品的習慣,會跟著我們到所至之處,如果能了解自己花了多少額外的心智能量在對抗分心的工作事物上,或許有助於激勵各位在想要完成重要工作之前,趕快清理一下你的工作區。
這點我非常認同,先前看許多關於時間管理的書籍也都有提到,工作效率高低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你的工作環境,我也因此養成了保持工作桌上整潔的好習慣。雖然無法明確的知道我的效率究竟提升了多少,但是,我很明顯感覺到我分心、無法專注的次數著實減少了許多,乾淨的桌面和擺設,能讓我更加心無旁騖地專心在我手上的事物上,創造更大的產值。
選擇性擺放一些物品,能夠幫助你恢復精神
你可以在自己的工作空間裡,擺放一些特殊的物品或圖像,以幫助自己恢復心智能量。已經有研究顯示,一些環境因素能夠幫助人們恢復精神,例如植物對注意力有意,鳥鳴和水井有助於恢復精神,一個能讓你進行個人化布置的工作空間,能幫助你對抗與情緒耗竭有關的感覺,至於沒有太多隱私的辦公空間則容易導致情緒耗竭。
這點我目前還沒有很深的體會,但可以銘記在心,有時候,細節往往會成為成功與否的巨大因素。
這五個策略,能幫助我們在平常工作天的任何時間,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使我們的心智運作產生高效能。期許我能好好地遵循這些原則,再將我在時間上的運用,更上一層樓!
【總結】
人類不是有生命的電腦,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是根據生物需求而運作,衡量人類表現的指標應該是做事的成果,不是投入多少又多少的時間、做完一件接著一件的事。
講了這麼多關於如何管理時間的原則,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能交出多少的產出。身為一個智慧工作者(貢獻腦力),能夠衡量我們的,不應該是我們的工作時數,而是我們能在特定的時間內產出多少有價值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都要以「最大化利用我們的時間」為出發點,在合理條件下將我們的產值發揮到極限,這才是時間管理最終的目的,也是我近期希望達成的境界。
再次將今天的5大原則放在這,讓大家複習:
1.辨識每個決定點
2.管理心智能量
3.停止對抗分心
4.善用身心關聯性
5.打造最有益的工作環境
期許大家能從這些內容中獲得啟發,我寫文章不僅僅是為了記錄,同時也想幫助到更多人,共勉之。